今天是
  • 无障碍服务

    坚持文化自信,提升检察文化

      2025-01-0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对文化的引领、教化、动力和认识功能的高度概括,可见,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检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过程中产生的法律文化,是检察机关的灵魂,它时刻支配着检察干警的行为、意识、理念,充分认识和发扬检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做好检察工作的重要保障。
        那么,文化自信从哪来呢?
        约公元1420年郑和率领的下西洋船队,以各国航海者无法想象的恢弘之势,打通了东西方海上航线,创造了空前的海上传奇,更向世界显扬了一个文明古国的文化自信。郑和注重建交,给各国带去各种贵重礼物,尽显大国风范。让世界认识了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家,这是一种大气的自信,大气之余尽显和气。郑和留下的这种自信、大气、和气一直沉淀至今,成为支撑中华文明最基本、更深沉和更持久的力量。
    今天“一带一路”建设使中华民族以远超前人的自信去开辟郑和时代无法想象的新时代、新征程,这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针对文化自信与检察文化的融合,在此谈一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坚守文化底色,培育公平正义的文化理念
    文化学者说:“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存在,这个民族就存在着。”这就是文化传承。文化之所以能传承和延续靠的是内在富有生命力的密码——文化基因。法学文化的基因就是追求公正,公正赢得公信,公信才能传承。当前,我国正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司法公信力,通过规范司法行为,形成科学合理的司法管理体制和规范高效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这有利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充分发挥司法的权利救济、定纷止争、制约公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基本功能,让司法真正发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这就要求,检察改革要与检察文化建设同步进行,把培育干警核心价值观作为公平正义文化底色的重要支撑。
        二、坚持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树立良好的检察官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不断地对检察工作提出新的期待。为此,最高检张军检察长要求检察机关要讲政治、顾大局、谋发展、重自强。谋发展和重自强是措施和目标。但是,没有文化引领就无法实现目标,措施需要执行力文化做支撑,坚持文化自信和政治定力是实现自强目标的根本保障,而自强、持续与长久发展,靠的是强有力的文化支撑,要着重引导干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在内化于心的教育和司法实践过程中,我院获得了“全国检察宣传先进单位以及宣传先进个人”、“省人民满意公务员示范单位”、“省级文明标兵单位”等荣誉称号。通过这些有形和无形的教化引领,让干警都深深感受到一次文化提振的心理体验,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检察官形象。
        三、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学习借鉴,“吸收外来”
    中国正在以开放、自信的心态走向世界舞台,面临着各种思潮碰撞。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就是要推动世界从文化中了解中国,同时推动中国在文化交流中走向世界。
    检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除了其一般的、共有的属性外,它是具有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的复合体,忠实于宪法和法律是最本质的要求,追求公平正义是最根本的司法目标,坚持规范化司法、坚守检察官职业道德是检察官职业行为最基本的职业准则,培育高素质的检察官队伍是习近平新时代对检察官的新要求。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检察文化建设,做好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交织融汇,提炼法治文化,努力打造一个具有西丰检察院特色的检察文化品牌。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的发展犹如绵延的万里群山,其中有低谷、有平原、有高峰。只有群星灿烂、高峰迭起、蔚为壮观,才是一个文化大国应该有的样子。建立一个文化繁荣兴盛的大国,需要我们每一位检察人员为之努力奋斗,谢谢。